《荷兰杀手》的黑色寓言,在荒诞与救赎之间

今天,让我们共同踏入一座阴雨绵绵、宛如童话般的中世纪小城——布鲁日。但请别被它的宁静迷惑,在这精致的表面之下,涌动着一部关于罪责、救赎与黑色幽默的现代寓言,这部电影,我们熟知它为《荷兰杀手》,而其真正的名字,是《杀手没有假期》。

初次接触这个译名,或许会令人困惑。影片的故事确实发生在比利时布鲁日,而非荷兰。然而,“荷兰杀手”这个带有地域误差的称呼,恰恰以一种奇妙的方式,隐喻了影片的核心气质:一种身份的错位、规则的荒谬以及命运阴差阳错的安排。它暗示着主角们如同漂泊的幽灵,置身于一个不属于他们的、格格不入的美丽牢笼。

图片[1] - 《荷兰杀手》的黑色寓言,在荒诞与救赎之间 - 壹尤家

第一幕:荒诞外壳下的灵魂拷问

雷与肯,两位职业杀手。一次任务中,雷误杀了一名无辜男孩。这并非一次冷血的失手,那子弹穿透的不仅仅是肉体,更彻底击碎了雷内心残存的平静。老板哈里,一个将“原则”奉为圭臬的冷酷角色,命令肯带着饱受罪恶感煎熬的雷,前往布鲁日“度假”——实则是等待最终的裁决。

布鲁日,这座时间仿佛凝固的城市,成为了他们荒诞命运的舞台。阴郁的天空、尖顶的古堡、蜿蜒的运河,与雷内心的阴霾、肯的宽容无奈以及即将到来的血腥裁决,形成了强烈的戏剧张力。影片以犀利的黑色幽默开场——雷对布鲁日这座“中世纪屎坑”的狂躁吐槽,肯试图欣赏艺术的笨拙努力——表面是喜剧,内里却是绝望的底色。这种幽默并非消解沉重,而是将其包裹起来,让观众在笑过后,更深切地感受其中的苦涩。

第二幕:救赎的可能与原则的桎梏

核心人物雷,绝非传统意义上的冷血杀手。他是一个被巨大负罪感压垮的灵魂。误杀男孩的阴影无时无刻不在啃噬着他。他无法自我宽恕,甚至认为自己“该死”。在布鲁日,他偶遇了一个同样带着伤痕的女孩克洛伊和一群拍电影的怪人,短暂的温暖似乎带来了一丝人性的微光,一丝救赎的可能。他的痛苦如此真实,让观众无法简单地憎恨他,反而在他笨拙寻找解脱的过程中,感受到揪心的同情。

老杀手肯,成为了影片温情的支点。他理解雷的痛苦,看到了雷人性中尚未泯灭的部分。他开始质疑老板哈里下达的冷酷命令,内心的道德感与职业信条发生了激烈冲突。他的保护与挣扎,是冰冷规则下人性温度的体现。他试图为雷寻找一条生路,哪怕代价是自己的生命。

而哈里,则是“原则”的化身。他视行业规则为铁律,即使是误杀无辜,也必须付出代价。他那句“如果我放过他,那我就是个伪君子,那我就不配干这一行”的宣言,冷酷而坚定,揭示了这个黑色世界运行的基础逻辑。他的到来,带着不容置疑的审判力量,将影片推向无法避免的悲剧高潮。

第三幕:宿命交响曲的终章

布鲁日的塔楼,教堂的钟声,狭窄的街道,成为了结局的见证者。肯为保护雷做出的牺牲,悲壮而徒劳;雷试图在死亡中寻求解脱,却发现自己并非目标;哈里在原则与现实(误杀侏儒演员)的悖论中,以极端方式践行了他的信条。每一个角色的结局,都笼罩在浓重的宿命感之下。

雷最后的奔跑,不是为了逃脱,而是为了赎罪。他奔向可能再次等待他的警察,奔向那个他本应接受的审判。这并非胜利,而是一种接受——接受罪责,接受惩罚,接受命运给予他的荒诞结局。他的救赎,不在于赦免,而在于直面。而哈里最后的扣动扳机,也不是简单的失败,是他为自己信仰的“原则”付出的终极代价,一种残酷的、仪式般的结局。布鲁日,这座美丽的“牢笼”,最终吞噬了他们所有人,留下深深的无奈与叹息。

尾声:每个人心中的布鲁日

《荷兰杀手》远不止是一部关于杀手的犯罪片。它以布鲁日为镜,映照出人性的复杂光谱:罪与罚的永恒纠缠,救赎的艰难与代价,原则的双刃剑本质,以及命运无常的荒诞底色。它告诉我们,即使在最黑暗的境遇和最扭曲的灵魂深处,也可能挣扎着对善的渴望和对解脱的追寻;而所谓的规则和原则,有时会成为比暴力本身更冰冷的枷锁。

它让我们思考:当规则与人性的根本原则相悖,该如何选择?救赎是否可能,又以何为代价?每个人心中是否都有一座无法逃离的“布鲁日”,在其中挣扎、迷茫、寻求出口?

这部充满魅力的黑色寓言,以其独特的语调、深刻的人物刻画和无法预测的宿命感,在影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。它邀请我们走进布鲁日阴郁的天空下,在笑声与震惊之余,直面那些关于生命、责任与终极意义的沉重叩问。谢谢大家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0 分享